鼻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

来源:成都耳鼻喉科专科医院 发布时间:2017-04-08

  每当季节比较替,温差变化,很多人又在为鼻炎的反作而苦恼了。经常有些患者打电话到成都耳鼻喉医院咨询鼻炎应该怎么诊断,因为很难分清自己到底是鼻炎还是感冒。那么,针对怎么检查诊断鼻炎,我们听听医院鼻科医生的解答。
 

鼻炎的原因

  >>>患有鼻炎需要注意什么?点击咨询
 

  鼻炎常见检查项目
 

  鼻炎,是鼻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。主要表现为充血或者水肿,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,流清水涕,鼻痒,喉部不适,咳嗽等症状。当鼻内出现炎症时,鼻腔内可以分泌大量的鼻涕,并可以因感染而变成黄色,流经咽喉时可以引起咳嗽,鼻涕量十分多时还可以经前鼻孔流出。
 

  1、询问病史:鼻炎的初步检查就是对病史的询问,让医生掌握比较多的信息。
 

  2、鼻腔检查:对鼻腔进行检查,可以发现鼻粘膜充血、肿胀,有的时候还会发现鼻道变的狭窄,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鼻息肉
 

  3、鼻内窥镜检查:借助鼻内窥镜检查,可以检查出鼻窦和窦口及附近组织的变化,通过此项检查可以了解到粘膜的红肿程度。
 

  4、影像学检查鼻窦:利用CT扫描,可以显示窦腔的大小等等。
 

  5、上颌窦穿刺冲洗:通过该方法可以进行脓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。
 

  >>>鼻炎检查贵吗?点击咨询在线医生检查费用
 

  鼻炎的鉴别诊断
 

  根据鼻塞的交替性和间歇性的不同的特点,再结合临床上的相关检查,其实对于鼻炎的诊断并不是很难,只要注意把鼻炎和肥厚性鼻炎、过敏性鼻炎、萎缩性鼻炎、鼻窦炎等疾病相鉴别就可以了。
 

  鼻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和交替性的鼻塞,有时是持续性的,在侧卧的时候下侧鼻塞较重;分泌物增多,一般呈稠厚半透明粘液状,间或伴有少许脓液;患者一有抽吸性哈痰及听力减退现象,病情严重者还会有闭塞性鼻音,嗅觉减退及头痛。鼻炎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:
 

  1、感冒:鼻炎和感冒症状很相似,都会有鼻塞、打喷嚏、流鼻涕的症状,但是鼻炎一般会流“清鼻涕”,喷嚏也是连续的打,且常伴有鼻痒、鼻塞、眼痒等症状。感冒虽然也有这些症状,但感冒患者打喷嚏、流鼻涕,一般都是偶然性的,很少会是连续的,而感冒患者还常伴有发热、头痛、头晕、浑身无力等症状。

  2、肥厚性鼻炎:持续性鼻塞常较重,鼻涕不多,呈黏液性或黏脓性,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头痛、头晕和嗅觉减退。
 

  3、过敏性鼻炎:鼻塞程度轻重不一,多突发性出现。鼻涕清稀,量多,常伴有鼻痒、喷嚏频发等症。
 

  4、血管运动性鼻炎:症状与变异性鼻炎相似,发作突然,消退迅速。有明显的诱发因素。
 

  5、急性传染病:一些呼吸道急性传染病,如麻疹、猩红热、百日咳等早期可出现急性鼻炎症状。这些疾病除有急性鼻炎表现外,尚有其本身疾病的表现,且全身症状重,如高热、寒战、头痛、全身肌肉酸痛等。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对病程的严密观察可以鉴别出来。
 

  6、鼻白喉:对于儿童患者要鉴别该病。鼻白喉有血涕、全身症状重,常并发咽白喉。
 

  >>>根据自己的情况,详细询问医生,听听医生意见
 

  鼻炎危害严重吗
 

  得了鼻炎除了有鼻塞、打喷嚏等症状外,如果不及治疗,鼻炎的危害会比较加严重:如鼻塞不通气,呼吸困难,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;患者下鼻甲肥大,睡眠时氧气不足,严重的可引起脑梗塞、突发心脏病等,个别患者甚至发生猝死;约九成的鼻咽癌是因鼻炎久治不愈恶化所致。所以鼻炎患者要在症状比较轻的时候采取治疗措施,以免耽误治疗时机。
 

  鼻炎的佳治疗方法
 

  成都耳鼻喉医院采用“dwdlzxrs”快速、无创、无痛治疗鼻炎,不留后患。该体系在鼻内窥镜的帮助下,利用dlz能量,可以直接对病灶部位进行xr,达到治疗鼻炎的效果,而且,由于治疗时不破坏鼻腔粘膜的正常功能,因此,治疗鼻炎时无创,无痛,恢复也比较快,是治疗鼻炎的好方法。
 

鼻炎的类型和症状

鼻炎的类型和症状
 

  >>>医院治疗鼻炎的效果以及治疗费用?点击咨询在线医生
 

  得了鼻炎该怎么护理
 

  1、病者应多卧床休息,感冒流行期间,卧室内可通过食醋熏蒸来消毒。
 

  2、在疾病流行之际,出门要戴口罩。多吃大葱、大蒜、生姜等有助于抵御病菌的侵害。
 

  3、注意饮食健康,避免食用辛辣、烟、酒、水族鱼腥食物,可多吃水果。
 

  4、必须强调正确的擤涕方法,使鼻腔内分泌物充分擤出,以免通过耳咽管而窜入耳中。
 

  5、去除上呼吸道的病灶,积比较治疗鼻窦炎、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病。分泌物的处理,好消毒或焚毁。
 

  6、临睡前不可喝牛奶,睡前喝牛奶会发生胃、食道返流,返流的酸腐残奶,会刺激咽、鼻咽部,发生刺激性炎症,诱发本病及上呼吸道炎症。
 

  7、加强锻炼,适当进行户外运动,增强体质使正气充沛,以抵抗外邪的侵入,提高对寒冷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。